事实上,我国的工商业侧储能早在2017年就开始起步。当时,在北京、江苏、广东等地区,以中天科技、南都电源为代表的储能厂商通过“投资+运营”的方式进行项目开发。但由于电力市场不完善,以及较高的投资成本,项目收益难言理想,工商业侧储能走入低谷时期。如今,行业再度升温,完全来自市场的驱动,与以往依靠部分企业推动市场发展存在本质上的不同。中天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谭清武指出,当前,工商业储能市场的发展已经处在规模化发展的临界点。除了系统成本大幅下降,电力市场机制日益完善之外,工商业储能产品的迭代进化,对工商业场景更加友好,也推动了工商业储能需求的释放。首先,在设计理念上,由原来集装箱式的工程化的思维转变到产品思维,工商业储能产品大多采用模块化、一体化设计,便于调试,易于运输和安装,减少占地面积;其次,由于柜体化的设计,组串式技术成为主流;第三,注重产品的易扩展性,以适应不同场景的容量需求。第四,液冷等新型温控技术也在储能柜上实现应用。由于场景高度分散,未来工商业储能的竞争将更加激烈。张翼表示,电源侧和电网侧的储能玩家,大概可以数得过来,工商业侧的或将是源网侧的数倍。工商业储能竞争的维度也更加多元。除了上述产品力和资本运作能力上的比拼,更深层的竞争壁垒在于对场景的深入理解。业内早已共识,并不是所有客户都适合开展储能使用,工商业储能市场开发需要从客户实际用电情况及需求出发,有针对性地提供定制化服务,这是工商业市场开展的核心。比如,针对不同客户的实际情况设计产品容量及运行策略,对储能设施全生命周期内各种影响收益的细微因素进行充分考量;产品设计理念需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方式,注重客户日常监控及运行操作体验。对此,谭清武表示,工商业储能竞争的不是产品,而是服务。这个服务包括两个层面,一是前期对场景方案的个性化定制;二是后期储能系统的数字化管理,提供更加智能化的、便捷的操作,乃至提供充放决策支持。同样,安全问题也是工商业储能必须坚守的底线。发生在2021年的大红门火灾爆炸事故,造成1人遇难、2名消防员牺牲、1名消防员受伤,至今仍是行业惨痛的教训。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回顾,事故发生前,北京是相当不错的工商业储能市场。事故发生后,所有备案,规划的储能项目全部叫停。至今,北京地区的市场依然没有起色。工商业场景更加贴近用户人群,同时,目前国内有关用户侧产品安全管控的标准和政策尚不健全。这就需要厂商对行业格外敬畏。 END